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關于西夏陵的考點梳理
2025-07-16 15:33:17 |文章來源:華圖事業(yè)單位|事業(yè)單位考試網
【導讀】華圖事業(yè)單位考試網同步華圖教育發(fā)布:事業(yè)單位公共基礎知識:關于西夏陵的考點梳理,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事業(yè)單位考試考情政策解讀,點擊領取備考資料,更多事業(yè)單位考試資訊請關注(htshiyedanwei)公眾號,歡迎加入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交流群: 參加刷題、模考、領取備考資料,考編路上不孤單!
【背景】
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達到60項。
【西夏陵簡介】
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qū)11至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遺址群,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坐落于具有重要自然地理分界作用的賀蘭山山脈南段東麓,分布范圍近40平方公里。西夏陵包含9座帝陵、271處陪葬墓、面積達5萬余平方米的北端建筑遺址、32處防洪工程遺址,與峰巒疊嶂的賀蘭山勢共同形成了雄偉壯麗的陵區(qū)景觀。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
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筑、營造技術、喪葬習俗等方面所體現(xiàn)的特征,全面承襲唐宋帝陵陵寢制度和傳統(tǒng)木構建筑體系,吸收黨項、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傳統(tǒng),充分展現(xiàn)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產業(y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chuàng)新特征。西夏陵真實、完整地保存至今,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和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過程提供了重要見證,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西夏陵出土文物】
出土7100件館藏文物與遺址上的大量建筑構件殘件,包括:
·陶、瓷、琉璃、石構件,鴟吻、套獸、迦陵頻伽等脊飾
·板瓦、簡瓦、瓦當、滴水等屋面建材
·磚、柱礎等地面建材
綠釉鴟吻,1972年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西夏皇陵西碑亭遺址出土,是屋頂正脊兩端的裝飾物防止雨水沖灌。這件鴟吻呈龍首魚尾狀,龍首與魚尾分別燒制成形,遍飾鱗紋,施綠釉,釉面光亮。高152厘米,是國內已知最大的琉璃鴟吻構件,象征著消災免禍、逢兇化吉之意。
西夏鎏金銅牛是西夏時期文物,1977年寧夏銀川西夏陵區(qū)M177出土,現(xiàn)收藏于寧夏博物館。被稱為“國寶級”文物,重達188公斤,肌肉線條栩栩如生展現(xiàn)西夏高超的金屬冶煉技術。模制澆鑄成型,內空心,腹中尚殘留鐵砂內模。外表鎏金,出土時部分鎏金已脫落。為研究西夏時代的冶金工藝和雕塑史提供了重要資料,也說明了牛和牛耕在西夏農業(yè)生產中的重要地位,為西夏農耕化的過程提供了實物佐證。
1987年西夏陵區(qū)北端建筑遺址出土的石榴紋綠釉滴水
1991年寧夏賀蘭拜寺溝方塔出土的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合本續(xù)》。為木活字印本,白麻紙精印,蝴蝶裝,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fā)現(xiàn)最早的木活字版印刷品。此頁記載的是此部佛經中第九章第四品四業(yè)真性王的部分內容。
【西夏陵研究保護】
西夏陵研究保護共經歷了4個階段:
遺址發(fā)現(xiàn)階段(1972—1987年),1972年寧夏文物部門經過調查確認“西夏陵”,陸續(xù)發(fā)掘了6號陵、7號陵東西碑亭等4座碑亭、1座獻殿以及3座陪葬墓,1985年西夏陵被公布為銀川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向中外游客開放。
重點保護階段(1988—2011年),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相繼公布文物保護范圍、保護規(guī)劃和保護條例,設立西夏陵區(qū)管理處,開展陵區(qū)全面調查測繪,實施3號陵、6號陵保護工程。
全面提速階段(2012—2023年),黨的十八大后,國家文物局將“西夏陵”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并作為申遺重點培育項目,持續(xù)加大支持力度,指導完成9座帝陵、43座陪葬墓保護工程,建立安防工程和監(jiān)測系統(tǒng),完成博物館新館建設,實施陵區(qū)防洪工程和環(huán)境整治,推動建立軍地共管機制,與敦煌研究院聯(lián)合開展土遺址保護科研并取得重要進展,西夏陵整體保護格局初步建立。
提質升級階段(2024—2025年),2024年1月黨中央、國務院批準“西夏陵”作為我國2025年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國家文物局、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堅決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高質量編制完成申遺文本,建立跨部門、軍地協(xié)同工作機制,提升價值標識展示系統(tǒng),完成占壓遺產區(qū)建構筑物騰退整治,西夏陵保護展示能力水平全面提升。2024年8月順利完成國際組織現(xiàn)場技術評估,2025年5月獲“直接列入”評估結論。2025年7月11日,“西夏陵”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西夏陵”符合世界遺產標準2和標準3,認為西夏陵作為多元文化交融影響的見證,其空間布局、設計理念和建筑形制繼承了唐宋陵寢制度,又融入佛教信仰與黨項習俗,形成了特殊的信仰與喪葬傳統(tǒng),并見證了西夏王朝在公元11至13世紀絲綢之路文化與商業(yè)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認可西夏陵的完整性與真實性,認為西夏陵完整展現(xiàn)了保存在歷史環(huán)境中的全部規(guī)劃、建筑特征,完整延續(xù)了遺產與賀蘭山之間形成的視覺和精神聯(lián)系;西夏陵各帝陵、陪葬墓、防洪工程、建筑遺址等構成要素,在選址特征、空間環(huán)境、位置布局、材料技術、歷史功能等方面均滿足真實性要求,為西夏陵突出價值形成有力支撐。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高度贊賞中國政府在西夏陵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突出成績,認為西夏陵文物保護法律體系、保護管理體制機制、土遺址保護實踐與科研,為保護該遺產的完整性和真實性提供了有力保障。
【知識小測驗】
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關于西夏陵,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A.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達到60項
B.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qū)11至13世紀由女真族建立的西夏王朝的陵墓遺址群
C.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
D.西夏陵吸收了黨項、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傳統(tǒng)
【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題考查時政熱點并選錯誤項。第二步,A項:2025年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通過決議,將我國申報的“西夏陵”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達到60項。A項正確。B項:西夏陵是中國西北地區(qū)11至13世紀由黨項族建立的西夏王朝(1038—1227年)的陵墓遺址群,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B項“女真族”表述有誤,應該為“黨項族”。B項錯誤。C項:西夏陵是西夏留存至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存,實證了西夏王朝在絲綢之路上的中繼樞紐地位。C項正確。D項:吸收黨項、吐蕃、回鶻、契丹、女真等多元族群文化傳統(tǒng),充分展現(xiàn)了這一時期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基于不同民族、不同產業(yè)、不同文化相互交流而產生的文化融匯與創(chuàng)新特征。D項正確。本題是選非題,因此,選擇B選項。
手機端鏈接:https://m.sydw8.com/2025/0716/526935.html
掃碼關注事業(yè)單位考試公眾號,招考信息搶先看,備考資料送不停!